《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


知乎上有人问,”命运是什么?“。最高赞的答案写道”命乃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意思是,失败者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因,命中注定;成功者把自己的成功解释成好运气。它暗示人们要自我奋斗,不能怨天尤人。

我曾无比认同这个答案。但《社会学的邀请》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一个人的出身极大影响了他一生所能到达的高度。父母给了你先天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成功者运气好,投胎在上层阶级,平步青云。失败者命运糟,出身卑微,寒门难出贵子。

人的一生中通过后天奋斗实现阶级跃迁是可能的,但是是极其困难的。每个人仍应该奋斗,努力向上。但在努力的同时,也要对阶级固化的现象有客观清晰的认识。

《乌合之众》通篇只讲了一件事”群体无意识,领袖带节奏“。但这本书内容庞杂,包罗万象。我无法用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流畅地串起来。在此仅就几个社会热点话题,结合书中的知识与自身经历,谈谈看法。

经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论述,翻译成英文是”The substructure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The way we organize production, or the way we organize our labor power,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all else in society”. (Economy Determines Society, p70)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并不是指人们应该先闷声发大财,再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他社会结构。它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法律,文化)的形成,这些上层建筑会反过来强化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维基百科)这里只讲关系,没有先后之别。

为什么要扶贫?

为了社会稳定。否则底层人民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社会贫富差距带来价值观的撕裂,中国、美国、巴西的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知乎链接

为什么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并且发展良好?

资本主义在不断改良,比如员工持股的股份制,比如反垄断法。马克思批判的是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和当时很不一样了。

教育

素质教育客观上对穷人孩子有利还是有弊?

素质教育对穷人有弊。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详见北京精华学校的李永乐与石国鹏老师)发展素质教育后,富人的孩子有资源去参加更多的兴趣班与社会实践。穷人的孩子只能放养。富人孩子更优秀,穷人孩子更平庸。寒门再难出贵子。(Unequ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p164)

一个解决办法是允许私人办学,对富人进行精英教育。但这带来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更大的不公平。

为什么社会重理轻文?

国家需要大量的掌握基础科学技术,服从命令,能从事生产的工程师;而不是思考制度、反思历史、想着变革的思想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挥舞着,说得极端一点,教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p161)

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大学扩招,普通人也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但它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平庸化。真正高端的教育资源,普通人是无法享受,甚至听说的。譬如美国,来自Yale或Harvard的学历仍然很受人认同。比Yale和Harvard这些University更小众与精英的,是一些大众从没听过的文理学院Amherst College, Swarthmore College, Williams College, Carleton College, Pomona College等等。

我相信在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一定有只满足小众精英的,不为大众所知的方式存在。

家庭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人类组建家庭,在农耕时代是为了生存,在近代是为了感情寄托。人类生育,是为了传承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延续自己的基因。不能近亲结婚的社会学依据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家族在社会中的联系。(The ties that bind, p134)

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成因

父母与子女的成长环境不同。且制度化教育里,孩子的童年大部分在学校与同龄人度过。(Unofficial Culture, p158)

同性恋的成因

农耕时代,婚姻的目的是生存。只有结婚生子,才能有足够的劳动力种地。后现代时代,婚姻的目的是情感寄托。没有了生子的目的,也就超越了性别的限制。(Postmodern Families, p137)(我想甚至之后还可能人与动物,人与物品,人与植物结婚)

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和其他人,和大自然沟通的交互方式。它包括物质文化(科学技术),认知文化(语言、知识、信仰)和行为规范(我能否杀人,我是否要穿衣)。文化由人创造,又外化到人类之外,并约束着人类自身。(Constructing Society, p104)

为什么社会要有统一的价值观

为了稳定。人们要互相认同,共享同一种文化,才能团结在一起。从社会上讲,这种文化可以是”核心价值观“,”美国梦“,”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国威胁论“,”烈士不可辱“等。对同一宗教的广泛信仰也算是统一的价值观。

从公司上讲,”本分,平常心“,”不作恶“等等都是统一的价值观。

为什么人们的观点如此两极化

人的观点由他的境遇决定。经历不同,观点就会大相径庭。”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会屡屡上演。布什,没去过超市,看到条形码扫描机很惊讶(缺少交叉佐证)。

宗教

宗教的定义:有不证自明的信仰,崇拜的神圣之物,和一群有同样的信仰和崇拜的团体。(What Religion Does: Durkheim’s Definition, p174)观察人们向神灵寄托什么,就能知道人类在担忧什么,在思考什么,在追求什么。

宗教的历史发展与受到的冲击

农耕时代,宗教掌控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工业时代,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求助于科学,不问苍天不问鬼神。宗教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如今,宗教没有完全消亡,仍在发挥作用。(Long Live Religion: A Postmodern Paradigm, p179)

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形式

粉丝群体,微商,音响发烧,政治信仰,中国足球等,都可以算是有宗教属性的群体。都有一些不容置疑的信仰(”他们多努力你们造吗“,”我们是在帮别人致富“,”水电冷,火电暖“,”光荣伟大正确“,”(我编不下去了)“),一些崇拜之物(”偶像本体“,”微商致富的大佬“,”电子管胆机“,”金正恩将军“,”(XX)“),以及对应的群众团体。(Religion’s Functional Equivalents: Football and more, p175)

阶级

决定阶级的因素有三:经济资源(你拥有的财富)、社会资源(你认识的人)和文化资源(你拥有的知识、见解、喜好)。所以中彩票的话,无法让你实现阶级跃迁,因为中彩票本身没有改变你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p191)

上层人主动接触下层人

上层人士的文化审美更灵活,他们欣赏的了阳春白雪,也能听得了下里巴人。巴菲特可以带着孙女去麦当劳买食物,可以去听街头艺人的演出。但麦当劳服务生很难去巴菲特常去的俱乐部打高尔夫。街头艺人恐怕也很难能欣赏阳春白雪。(Culture Capital, p192)

阶级跃迁

竖直的阶级跃迁往往发生在隔代中,通过教育实现。同代中的阶级跃迁很难。(Social Mobility, p191)

如何用社会学指导个人生活

1.我的价值观受我的社会地位影响。认清这点,就能理解并避免很多争论。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辩论是无意义的,没有结果。

2.出身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正如纸牌游戏中的国王与皇后,踩着仆人与奴隶的资源维护统治,岳昕的文章也包含了这层观点。阶级跃迁很难,但不是不可能,正确心态是,明知难为而为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跨阶级的交流很难。当有与其他阶级,尤其是上层阶级交流的机会时,要把握住。

4.根据萨丕尔语言假说,语言会影响思维习惯。多说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话语、文字,给自己积极暗示。

 

附:《社会学的邀请》思维导图

一开始在Kindle上看的中文版,网上下载,发现排版很糟糕,翻译得蛋疼。于是Amazon上买了英文原版,读起来通顺多了。有条件最好看原版,避免翻译者误翻,或夹带私货。

第一部分 社会学的观点

第二部分 社会学三巨头

第三部分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第四部分 社会差异及其后果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