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即思维


“The limit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 of my world” – Ludwig Wittgenstein

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又反作用于语言。

英文里,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表达“孝敬”。

当一门语言中没有某个词的时候,使用这门语言的人,思维中不存在这个词的所指。

英文使用者,没有“孝敬”的概念,行为上也不会“孝敬”父母。

英文使用者,也不会“懂事“和”听话“。


一门语言,如果对某个所指分得很细,证明这个所指,对这门语言的使用者很重要。

中文里,有超过五个词描述耻:羞耻,羞愧,羞辱,耻辱,羞愤,丢人……

英文里,不超过三个:shame, humiliated

英文里,有超过五个词描述怒:angry, annoyed, irritated, furious, pissed off, enraged…

中文里,不超过三个:生气,愤怒。

耻,在中文文化中,很重要。

耻的本质,是当事人觉得“我不值得被他人连接”。背后折射出认同,集体主义,

怒的本质,是当事人觉得“事情没有按照我的期望发生”。背后折射出独特,个人主义。


中文里,对于亲属关系的描述,分得极为细致:父、母、兄、嫂、姐、弟、妹、舅、婶、姨、侄、甥、婿、媳、伯、表、堂、姑、叔……

这些关系对这门语言的使用者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要造单字来指代。

而英文里,对亲属关系的描述,很粗糙:dad, mom, uncle, aunt, sister, brother, nephew, niece, cousin.

甚至,sister/brother 不分年纪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cousin也不分性别。

因为亲属关系对英文使用者来说,不重要。

中文亲属关系细分的背后,是地位,是秩序,是礼。


一门语言,藏着性别不平等。

中文里,有超过五个词形容“女性对待感情不专一”:婊子、小三、荡妇、绿茶、贱人

中文里,少有词汇形容“男性对待感情不专一”:渣男

甚至,风流、海王,这些描述男性感情不专一的词,还带有中性和褒义。


中文的口语,叫普通话。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它很书面、简洁、信息浓度高。

中文使用者,从小就接受了高度凝练的普通话的训练。

他们的大脑能处理信息浓度高的语句。

比如,把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让别人为你朗读出来。

你也能获取其中的大部分信息。

受过中文训练的人,能够熟练背诵定义、概念、结论。

擅长考试。

英文的书面语与口语,相差很大。

“I’m gonna grab a bite, wanna come?”

英文的口语,信息浓度低。

英文使用者,大脑无法处理信息浓度过高的语句。

他们需要听故事,听推导,一步一步地,最终理解结论。

中文历史教材,很薄,全是凝练的时间、事件、意义、结论。

英文的历史教材,很厚,长篇的故事。

记住结论,很高效;但创新,往往在推导里。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