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ly 2017


台湾游记 – 高雄

台中-高雄 台湾的火车分四种,高铁,自强号,莒光号,区间号,速度依次递减。 我们选择了自强号,台中到高雄,不到三个小时。 车上吃了台铁便当,排骨肉,二十块,味道不错。 让我惊异的是,火车上的厕所是没有锁的。你推上门,人家就懂了。 后来博士说是有锁的,在把手上方。打破了我的美好幻想。 作为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比台中繁华不少。有了捷运-台湾的地铁,夜市也多了起来。 台湾机车的牌照很有意思,上面写着归属地“台湾省”,在这点上大陆和台湾倒是形成共识,只是在从属关系上 异。 大叔找了间海边的民宿,在西子湾附近,也在国立中山大学旁边,面朝大海。 国立中山大学,1924年与黄埔军校一同在广州创办,1980年在台复校,红墙黛瓦,依山傍水。到中大必经一条蜿蜒的山路,真的是深山里,海滨旁的大学。 民宿老板轩逸,便是中大的研究生,哲学系,但他正在休学。“说来话长了”,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苦笑道。 周围是斜挂起的明信片,低吟的CD唱片,信手绘制的海报,鹅黄的灯光……一切文艺的物事在这间小小的房间里交融。 在民宿外的公车站喂了半个小时蚊子后,我们终于等来了末班车,转地铁后,接受室友和逸轩的建议,抵达瑞丰夜市,这个本地人喜欢光顾的夜市。 抵达后才发现周一周三夜市休息,无奈转战六合夜市,这个大陆游客尤其是旅行团经常光顾的地方。 六合夜市里,耳畔果然是各省乡音,基本都是大陆食客。吃着小食时,耳边便想起熟悉的东北口音。两位来自长春的阿姨,随团台湾8日游。 夜市里的食品海鲜居多,最喜欢那个乌暇蛋丸。章鱼,虾仁,鸡蛋揉成丸子,味道鲜美。 来台湾两天,觉得台湾比香港更为好客。得知我们来自大陆后,店家们都会加上一句:欢迎来台湾,玩得开心。而没有像港人对大陆人的距离感,或者说,敌意。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台湾人本身的热情好客;两岸本是同根,语言相通;大陆访台游客远没有大陆访港游客那么多,很多矛盾仍未暴露,倒是带来很多经济效益。 2014.5.28 夜宿 高雄 海迅小屋


台湾游记 – 佛光山

佛光山 早上,归还机车,收拾行李,作别店老板,启程佛光山。 启程之前,午餐吃了顿日本拉面。菜单上有一项180元的拉面挑战,1人30分钟内连汤带面全部吃光则可以免单。店内刚好有人在挑战,大叔、博士和我看了一眼那个碗……盆的尺寸,觉得就算我们三人也未必吃的完。 从垦丁一路向北,两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佛光山. 前半段路程,车一直沿着海边开.公路边的小店摆满了成袋的洋葱,司机说: 台湾百分之八十的洋葱都产自于此. 抵达佛光山时,并没看到博士向往的佛光山夜市,倒是遇到了佛光山国际水果节.节上卖刚摘下来的荔枝,肉多核小,10元一斤. 佛光寺山寺是台湾的第一大佛寺,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于1967年创办.我们把行李放在客房,前往大雄宝殿. 觉得路边的建筑都很新,不像灵隐寺或五台山上的千年古刹,少有岁月的痕迹. 正值旅游淡季,寺里游人很少。一路上倒是遇到很多着僧衣芒鞋的僧人,博士遇到他们时,总是双手合十,向他们点头微笑,而他们也以同样的姿势回礼.我想这姿势应该是佛家的问候礼.一路上博士做出了五六次这个姿势,正当我感慨博士的礼貌与虔诚时.博士回头说道:”下次来应该带个演唱会的那种塑料小手,遇到人时直接摆到胸前就好.” 阿弥陀佛. 对了,博士的专业是神经语言学. 是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向他多次请教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后,我对它的通俗理解就是在“神经”和“语言学”之间加上一个“病”字…… 将台湾人的热情好客和出家人的慈悲为怀融合在一起,便是佛光寺僧人给我的印象。 脱掉鞋子,进入大雄宝殿。殿内陈设极为简朴,中间三尊如来佛,面前一台香案,一个功德箱,两边两座千佛塔,四面墙上镂空,摆满小佛像,四角四个风扇吱吱旋转,供通风之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佛像前连供人膜拜的蒲团也无。 门口的僧人微笑着问我:“欢迎来台湾,是哪里过来的呢?”她穿着棕色的僧袍,双手合十。 “大陆” “大陆哪里呢?” “吉林” “那很远哦。来,可以献灯给佛祖”她指了指桌上的莲花灯。 我顿时起了戒心,抱歉,因为我之前在一些寺庙有着被强捐的经历。 见我犹豫,她说道:“这个是免费的哦。” …… 博士、大叔和我把手里的莲花灯献给如来佛。他笑得如此安详。 出大雄宝殿,步入抄经堂。 抄经堂也需要脱鞋进入,这点和大陆的寺庙不同,倒和清真寺有点像。 堂内清凉清静,真是自习的好地方…… 抄经堂的主持也是慈祥,指导我们抄经,介绍经堂的布置,临走还送我们一幅字。 晚餐在朝山会馆,自助,吃斋.没有固定收费,捐多捐少随信徒心意,叫"随喜功德".虽然是豆腐\豆角\西兰花之类,但吃的很满足. 饭后逛佛陀纪念馆。路上遇到一队来参观的国中女生,二十多人的样子,由一位尼姑领着,带她们来到一尊菩萨像下。 “这位就是菩萨了,看她笑的是不是很慈祥?” “是啊。” “那就快许个愿吧。” 菩萨像旁是一棵挂满许愿牌的古树,树下是一群双手合十,低头虔诚许愿的学生。远处是下沉的夕阳,映着一抹金黄的晚霞。 感觉就是一个大商场,卖着各色纪念品,7/11,星巴克也开在其中,大叔特意跑到7/11里逛逛,说鹌鹑蛋是这里卖的最荤的东西.在寺庙旁修建如此商业的地方,和清静的佛光山寺形成极大的反差.或许这也是星云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一部分.毕竟星云都参与了政治,恐怕也不会排斥商业。 穿过纪念馆,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两边立着八座塔,广场尽头是一尊巨大的佛像.我们来到广场时已经接近纪念馆闭馆.游人稀少,更显广场的空旷.我们三人坐在广场的石阶上,面对着大佛.感受着无边的宁静.我低头浏览着相机里的照片,大叔抬头数着星座,博士淡定地掏出手机,面对大佛,搞一盘天天酷跑。 回到住处时,已是晚上九点。发现我们定的四人间里竟然有两个厕所。博士说,那就博士生用一个,本科生用一个吧. 阿弥陀佛。 2014.5.31 夜宿 佛光山 麻竹园


台湾游记 – 台北

大叔在网上找了间民宿,在松山区,台北东部。据房东讲,这里是台北最早开发的地段,所以楼房稍显破旧;因为紧邻机场,所以房子不高,只有四层。但住在这里的都是有权势之人,或是退休的干部,没看到早上楼下的公园里有很多晨练的老人吗,只是傍晚时没有伴着最炫民族风手舞足蹈的大妈罢了。 放下行李,直奔国父纪念馆。搭公车时我出了糗,原本是从后门上,前门下,下车刷卡,我却在上车时刷了卡。下车时我跟司机讲明了情况,司机说:“没事没事”,挥挥手就让我走了。 国父纪念馆是一层的仿中国宫殿式建筑,厅内的布置倒很简单,大厅内一尊孙中山塑像,两旁的回廊介绍孙中山的生平及他的遗物。其中一件孙中山的墨宝:“知难行易”让我想起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 在纪念馆四周的平台上,站满了跳街舞的少男少女。他们六七人一组,拿着音响,冲着纪念馆的玻璃门练习着,也没有人阻拦。我想这就相当于在毛主席纪念堂前跳广场舞吧。 国父纪念馆旁边,就是建了一十八年却还没竣工的台北大巨蛋,据说会在明年年底竣工。 第二天,逛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院坐落在台北山清水秀的外双溪,这里珍藏着1948年以来从大陆运来的60多万件珍贵的文物。由于展厅面积所限,博物院通常每三个月换一次展品,即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60余万件展品逐个在世人面前亮相,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我们参观时,恰逢文徵明书画展。可惜整个博物馆内禁止摄影,没有留下照片。原本想去瞻仰下那个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结果被告知没有展出;退而求其次想去看看翡翠大白菜(真名为翡翠玉白菜),却发现那个展馆外队伍排得好长;导览图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结果也没有找到;在纪念品销售处找到了前些时候火起来的印有康熙笔迹的“朕知道了”胶带。可惜一份要40块钱,想想还是算了。虽然有诸多遗憾,但诸多文徵明的书画还是让我们大饱眼福。印象最深的是他用楷行草三种字体写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第三天,也就是六月三号,送走了博士--他提前回香港,我和大叔逛了中正纪念堂。大叔说纪念堂的风格跟林肯纪念堂很像,也是一个大厅,厅里一尊塑像。塑像后的墙壁上印有“理论,民主,科学”分别对应着他对“民族,民权,民生”的理解和实践办法。到了下午四点,遇到整点的哨兵换岗仪式。仪式进行了足足十五分钟,给我的感觉就是……各种劈枪花枪甩枪看得我眼花缭乱,且表演属性浓郁。 中正纪念堂外便是自由广场,正好遇到五个大学生穿着毕业服照相,拍下一张她们走向中正纪念堂的背影。 自由广场上搭起了台子,支起了喷绘,貌似是为明天的活动做准备。 第四天,特意去行政院和立法院逛了逛,几个月前的太阳花学运兴起的地方。才发现原来台北的政治机构都是连在一起的,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检察院,教育部,也就十分钟步行的距离。这不,街上就有开着喇叭的反核宣传车缓缓地绕着这个区域开着,基本上十分钟就能把各大政府机关宣传到了。 立法院很小,只有三四个篮球场大,围墙也低矮,伸手就能够到顶,只有一个大腹便便的门卫在门口玩着手机。难怪这么容易就被学生占领了。 行政院很大,得是立法院的三四倍,围墙上还挂的铁丝网,门口两个荷枪实弹的警卫。行政院外被一位老者挂上了横幅:“惩治XX贪官,社会暗无天日……” 隔着八车道大街,总统府只能远远地瞭望,这个曾被卡车司机驾车冲破大门的地方。总统府不高,只有两层,上面挂着青天白日旗。与南京总统府有些像。 看时间还早,又跑去了国立台湾大学逛逛。很古朴!和浙大玉泉挺像,但比玉泉宽阔得多。蹭了一节生物课,老师讲课中英混杂,准确的说,是所有的动词用中文,专有名词用英文。除了一个protein之外,所有的术语我都没听懂。悻悻捏了张照片后就离开了。 晚上逛西门町,大叔终于买到了他心仪已久的马兰草草席。在西门町广场上看到街头艺人的演出,很有趣的是,台北的街头艺人是需要考执照的。 第五天,从台北桃园飞上海浦东,转至沈阳桃仙。在浦东入境时,边境官看看我没有出境记录的护照,问我是否去了新加坡(新加坡是电子签,签证只有一张A4纸,并不在护照上盖戳),我说去了台湾,问从哪去的,我说香港,她说要把港澳证也给她。查验完毕后顺利进关。 其实还挺紧张的,因为我的路线比较奇葩,香港–台北–上海。之前还与我的台北室友讨论过这个路线的可行性,万一上海海关不让我入境怎么办,室友笑言:“那就买张机票回台北投奔我呗。” 右图:中正纪念堂、立法院、国立台湾大学 2014.6.3


TEDxZJU 笔记

1.孙志岗 网易云教育 MOOC  为何课外学的东西比课内更有意思?即使在课外学的是专业课程? 老师讲课为何无趣?孙工作后,发现当老师需要赚钱.赚钱的两个途径,1. 评职称 2. 科研经费. 这些都需要老师去做科研,而非教学. 孙在教学上的尝试:  做网站,垂直交流.MOODLE 教育上的改变,从投身MOOC开始. 翁凯的例子, 教学优秀,只是讲师,现在MOOC让他广为人知. 中国MOOC大学 2.李发榆 中国思科 职业经理人 求职路 80% 求职, 20%创业, 但20%的媒体报道求职生,80%媒体报道创业者,想想你要做什么. 做你擅长的,而不是你喜欢的. 你的喜好容易被外界影响? 自信最重要,你知道的都说不清楚. 你需要自己具有的,创业的元素 1.轻微精神病 2.有耐心参加职场大军, 积累职场经验. 找到公司的文化与你相符Motivation: 1.Mastery让你有种大师的感觉,不可替代性。 2.autonomy自主性,公司把办公环境在他家里copy了一份。公司让你有被信任感,trust, 3.purpose自己做的产品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改变。 3.张笛 萧演奏家 一般来说,我上台后就开吹的。 古典的萧,哀婉悲凉,但这年轻一辈可能不喜欢; 萧究竟的本质是什么?尝试混合不同音乐的形式,但无法把所有的可能尝试尽。 本质的路在未来,可能是过去。萧吹完毕之后,观众沉浸其中,忘了鼓掌,才是本源。源头在内心,在古代,在本质,在纯粹。越是走心的东西,越是能打动内心。其实本质是呼吸,萧声只是你呼吸的震动。 4.采铜 知乎作家 人生就是创造。从有知到未知。迷你顿悟,把灵感记录下来。 莫尔斯,游轮上听了电磁学教授的讨论,听了船员的抱怨,提出莫尔斯码的雏形; 纳博科夫,卡片记录灵感,重排卡片创作小说。 1.偏离惯常轨道 1.1主动走一走之前未走过的路; 1.2打乱家里或者寝室的摆设; 1.3在报刊亭随机买几本杂志。 2.汇聚异质元素 […]


口述历史(一):90年代下岗潮

1999年的春晚,黄宏和句号表演了一段《打气儿》。其中扮演下岗职工的黄宏说了句:”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现场观众对表演报以掌声和欢笑,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却会泛起一阵酸楚。 年幼的我并没有对这句台词产生共鸣,但其实它和刘欢响遍大江南北的《从头再来》一样,都是90年代下岗潮的缩影。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国企是铁饭碗。只要进了国企,子女包学费,生病包医疗,工作累了去职工电影院,老了让子辈来继承父业。高福利的国企,成了大家争相涌入的地方。 国企都包括哪些呢?有五大站:百货站,医药站,五金站,糖酒站和土产站。以及各种工厂:砂轮厂,化肥厂,碳素厂,通用机械厂等等。国企的经营范围,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1979年,邓公在南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改革开放后,个体户可以进入原来被国企垄断的市场,与国企自由竞争。因为个体户的生产、管理成本低,他们生产的产品比国企便宜,这对国企造成巨大的冲击。此外,部分领导为了追求政绩,重复批项目,导致国企产能过剩;国企有一群为厂子工作一辈子的退休职工要养,有在岗职工的福利要给,负担严重;领导任人唯亲,人浮于事……多种因素导致国企连年亏损。90年代,内忧外困的国企难以为继,下岗大潮来袭。国企被贱卖给个人,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工人被买断工龄,自谋出路。 什么叫买断工龄呢?就是指工厂按照你的工作年数,分给你一定数量的遣散费。 我采访了几位长辈,从他们的口述中,我听到了下岗潮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东北的一座小镇。母亲工作于镇上的农机公司,负责售卖与农业相关的农机器材。大到拖拉机,收割机,小到扳子钳子。2001年下岗时,她在农机公司工作了四年。公司以每年500元的价格,一次性支付他2000元的下岗安置费,从此公司和她再无瓜葛。那么当时的母亲的月薪是多少呢?每月200元。当时的国企员工平均月薪是多少呢?920元。(国家统计局数据) 此外,农机公司当时并没有这么多的现金支付安置费,只能以货抵现,员工拿到货后自己变现。公司分给母亲的都是些农机公司卖的小零件,螺丝,螺母等。想象一下,一位30岁的妇女,突然被下岗后,公司付给了她价值2000多元的螺丝螺母当安置费。 公司里有些工作年头久的,能分到上万元的货。他们三五个人抱团,一起分一个几万块的拖拉机卖掉变现。 我问母亲,当时大家不慌吗?突然就没有工作了。大家不觉得亏吗?这么少的钱就给大家打发了。 她说,下岗潮在96年的时候就刮到了这个北方小镇。镇上的公司接连倒闭,大家也都纷纷议论说下一个会轮到谁。所以说大家早就有心理准备,开始寻摸着下一份工作。倒是有工龄老的去上访,不满意补贴方案。因为他们年事已高,突然就没了养老金,后半辈子没了着落。但没听说有什么上访结果。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下岗潮那会儿,大舅在镇上的造纸厂工作,单位解体,员工自谋出路;大姨在百货商店工作。商店被店长买下,所有职工自愿入股,自负盈亏。老叔在糖酒站工作,同样单位解体,自谋出路。 他们中,有的转而当水管工,瓦匠;有的摆点地摊卖小玩意儿;有的出摊儿卖早点。不管之后做什么,那种在国企里,吃职工食堂,上职工小学,退休领养老金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无一例外,这些工作也都成了如今城管追赶的对象。故国不堪回首。 那么,在那次下岗大潮中,究竟有多少人下岗呢? 我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整理出下表。 国企职工,五年间,从2000年的8101万人,一路降至2005年的6488万人,20%的员工下岗(或下海经商)。有趣的是,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查不到2000年之前的国企员工数据,而那时正是下岗潮的高峰期。是国家没有恰好没有统计吗?我试着查询全国个体户的数据,从1992年开始,便已有了记录。是数据太触目惊心,以至于不适宜公布吗?我不得而知。 我能做的,只是亲口问问家里的长辈,记录下他们所经历的,被淡化的历史。   参考文献: 新浪博客:震惊全国的下岗潮,为何发生于90年代? 国家统计局 热搜网:中国将迎第二轮下岗潮引人们担忧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作的

半个小时的Youtube视频,深入浅出地讲了经济是怎样运作的。涉及信贷、货币、杠杆、去杠杆等概念。 腾讯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z01685nf12f.html) 笔记 价格 = 货币总量/生产力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可以看作是随时间线性增加的。 驱动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支出。因为你的支出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另一个人的收入多了,他也会增加相应的支出,这样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钱流通起来(支出),才能刺激经济。 但是,从长期来看,生产力的增加是缓慢的,这样经济的增加也是缓慢的。 并且,对于大件物品(比如房子,车子)人们必须攒够足够的钱,才能进行购买。一套房,即使一个人已经攒够了房价的90%,他还是无法购买,只能将钱存在银行。这极大地降低了钱的流通性。注意,钱只有流通起来(支出),才能刺激经济。此外,比如农民想买拖拉机来收割小麦来提高产量,但他没有存够钱,不好意思,拖拉机买不了。这极大地损害了生产力,损害了经济发展。 最后,大笔的钱存在银行,银行想要钱生钱。而不只是看着那些货币放在保险箱里。 这怎么办呢? 信贷应运而生 有了信贷,整个社会的运作就变得完全不同。 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信用,或是抵押物,从银行贷出钱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人们刷信用卡购物,就是用自己的信用贷款。人们交20%的首付就能贷款买房,这就是用房子做抵押来贷款。农民贷款买拖拉机,提高了产量,小麦卖出去之后,可以连本带利还款。信贷刺激了消费,在这个例子里,购物店,房产商,拖拉机制造商的收入都增加。他们也就能给工人开出更高的工资,而工厂里的工人很可能就是这里的购物者,买房者,或是农民的亲属。最后,银行通过贷款收取利息,实现了钱生钱的生意。 大家皆大欢喜。 交易实现了货币在空间上的流通,钱从交易的一方流通到了另一方;那么信贷实现了货币在时间上的流通,你现在借的是你未来的钱。因为你借的那些钱总是要还的嘛。 所以说,大家皆大欢喜只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等负债人需要还钱时,就不是所有人都皆大欢喜了。至少负债人是痛苦的。 负债人还钱时,他需要缩减开支,把收入的一部分去还债务。还记的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吗?支出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为你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啊。这样其他人的收入减少,相应的他们的支出也减少。最后所有人的收入都减少,还债压力陡增。 所以欢喜只是暂时的。 此外,人性都是贪婪的,他们更倾向于多贷款,晚还款。举个例子:小A用100万元的本金,买了一套房子。他把这套房子抵押出去,换了90万元的贷款。他拿这90万的贷款又买了套90万的房子,然后再把这套房抵押出去,换了80万的贷款。最后他拿这80万现金,通过首付20%的房贷,买了套400万的房子。然后自己住一套,剩下的租出去收房租还贷。 小A一开始只有100万本金,通过一系列信贷操作后,他最终的资产是100+90+80+320=590万。(590-100)/100=4.9倍的杠杆。这些操作听起来很夸张,但其实在现实世界里,4.9倍的房产杠杆并不算高。 如果所有人都像小A这样疯狂加杠杆贷款,那么只要房产价格的上涨速度跑不赢贷款利率,小A就有赔本违约的风险。此外,如果房产价格稍微下降,或者稳定在某个价格一段时间(平盘),贷款利率都会让小A压力陡增。此外,贷给小A款的银行也很担心啊,虽然小A的房产抵押在自己手里,但它的价格却在下跌,此时房子的价格可能已经小于未偿还的贷款。这是银行可能要求小A在限期内偿还未清的贷款(call loan)。小A没有现金,只好银行收回房子变卖。这种事情并不只发生在小A一人头上。市场上大量的房子被银行收回拍卖,一时间房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跌幅更大,于是更多银行要求收回房子,房价继续下跌(费雪通缩螺旋)。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央行成立。 央行有两大作用:调节利率,发行货币。 当人们支出少,经济不景气时,央行调低利率,使得贷款成本变低,人们纷纷贷款,支出增加,人们收入增加。当社会的总负债达到一定程度时,央行要提高利率降杠杆,这时贷款变难,人们为了还贷支出减少,收入减少。杠杆降得差不多后,再调低利率。这形成一个周期,长约5到8年。但是,在周期中,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的总负债还是在增加,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但和上个周期的同期相比,收入还是变多的。 虽然央行不断调高调低利率来控制社会的贷款数量。但社会总负债还是在增加。直到人们增加的收入已经不能偿还负债的利息时,人们不得不削减开支还债。支出减少,收入减少。买东西的人少了,房产啊,股票啊等资产价格统统下降。如果政府和央行不介入,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通缩螺旋。 降低市场总负债,就是去杠杆的过程。去杠杆,有四个方法: 减少开支。减少开支努力还债。但是,减少开支意味着最终自己的收入也减少。还债能力减弱。 债务重组。简单的说,银行降低当时贷款的利率,并且延长贷款人的还款期限。能收回来多少钱收多少,止损。 对富人加税。政府对富人多收税。收来的钱用来救济去杠杆过程中的失业者,以及增加政府开支,创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收入。 央行印钞票。央行印钞票买国债,相当于给市场注入资金。 但要注意,央行印多少钞票要谨慎。少印的话达不到去杠杆的效果,多印的话会造成通货膨胀(1920年的德国)。, 这时,央行已经没法通过调低利率来救市了,因为利率已经是0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如果房价崩溃,我们就会陷入通缩螺旋,所有人的收入都会下降,那时你可能三餐都吃不饱,很有可能依旧买不起房。   那现在的高房价的受益者是谁呢? 房产商,银行,搞土地财政的政府。   每个贪婪的人性,都是高房价的幕后推手。  


【转发】余额宝规模达到1.43万亿意味着什么

本文来自知乎,转载的原因是写的都是干货,而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外币管控,M2发行里,房价高涨的原因。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26374/answer/193032834 —以下为正文— 余额宝的规模越来越大,意味着活期存款乃至定期存款加速向货币基金转移,银行揽储越来越困难,导致银行贷款额度逐渐减少,利率逐渐升高,贷款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个问题其实之前我早已答过,还得了一千六百多赞,说明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可以参考一下。那个回答很短,赶时间的看那个就可以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96175/answer/168438730 但是,那个回答的评论区里,居然有不少人说看不懂!而我自己觉得已经讲得很通俗易懂了。好吧,那我试着说得再浅显一些。 这就不得不写得很长很长了。因为金融专业既然是大学里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那它还是有些门槛的,不是金融经济相关专业出身,又没有专门去学习相关知识,的确不容易搞懂。 我尽量不用术语,不跳步骤,这样一来,答案就没办法简洁了。但是,如果大家看完了,就能顺便补上一些经济金融基础课,所以坚持看完还是有意义的。 言归正传,开始回答问题。 近两年是我国历史上利率最低的时期,没有之一!请看下图。利率是一个体系,市场上有很多很多利率。美国的利率是市场化的,以一年期国债利率为基准。 我国的利率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出来的,以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基准利率里又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为核心。 为什么近几年利率如此之低呢?那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说起。大家从图表里也可以看出,2007年末,是近十年来利率的最高点,是央行加息降息的分水岭。 金融危机以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企业要扩大生产、老百姓要买房买车,钱不够了就向银行去借。股市和债市也能融资,这叫直接融资。但只有小部分大企业才可以,所以主要还是看银行,这叫间接融资。 银行的自有资金很少,绝大部分资金是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的,也就是大家说的存款。银行一手从老百姓和企业吸储,一手向企业和老百姓放贷。其实就是资金的中介,所以才叫“间接融资”。贷款多了,存款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当然是开源节流啊。开源就是增加存款,怎么增加呢?大家都见过,银行以前经常送点米面油、送点小礼品什么的,这样做有点用处,但用处不大,主要还是靠提高存款利率,利率高了,老百姓自然愿意多存款。 节流就是减少贷款。可贷款少了利润也少了。所以银行就提高贷款利率,这样即使贷款少了,利润也不会少很多,甚至还能增加。因为经济在增长,即使贷款利率提高了,企业还是有的赚,利率高一点无所谓。 所以,我们看到08年之前,存贷款利率一直在上升。但是,08年后金融危机来了,事情就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经济学认为,GDP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三个部分组成的。 但是,我国这么快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和投资带动起来的,而不是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靠消费带动起来。 金融危机一来,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老百姓收入减少了,自然就会减少消费。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对应着我国的净出口。 所以,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净出口快速下跌,严重影响了GDP增速。国家的应对措施有两种,一种是扩大消费,一种是扩大投资。我国主要采取了后一种措施。 要扩大消费和投资,降低利率是一种办法。 降低了存款利率,一些老百姓和企业就会觉得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划算,不如自己花掉。 降低了借款利率,一些老百姓和企业就会觉得从银行借钱更便宜了,老百姓才会借钱买买买,企业才会借钱买原材料和设备。 于是我们看到08年后,利率在下降。“四万亿”出台后,投资猛增,占比几乎翻倍。而这么多投资,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支撑起来的,到期是要还本付息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投资变成了形象工程、变成了各地的鬼城、变成了过剩产能,不能产生效益和利润。也就是说,这些贷款到期以后不仅还不起利息,连本金也还不起,把真金白银打了水漂。 那么该怎么处理呢?如果是民营企业,那就到期不再续贷,要想续贷就得增加抵押或找其他企业担保。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尤其是浙江等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一个企业破产,拖倒了担保链上的几十家健康企业。银行的坏账越来越多。 如果是国企,那地方会想方设法要求银行继续提供贷款。因为一旦企业还不起贷款破产倒闭,那么麻烦就大了。 首先,国企倒闭,GDP就少了,而GDP是官员考核的最关键因素。 其次,国企倒闭,税收就少了,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因素。 再次,国企倒闭,失业工人很可能会闹事,YX、SW乃至进京SF,导致官员在考核时被一票否决。 所以,地方GY会竭尽所能,请求、诱导、要求、迫使银行继续贷款给国企。 如果是地方ZF,那银行就更不敢得罪了。几年前地方ZF自己、或者其下属的各种城投企业从银行贷了很多款,利率也不低,因为最低也不能低过贷款基准利率。 但是,几年后贷款到期时地方ZF还不起贷款了,中央ZF没办法,要求银行把贷款置换为地方债。也就是说,银行以高利率放出的贷款变成了利率不到3%的债券,其中的差额都是损失。 于是,这几年我们看到,银行的利润增速从百分之几十到现在的接近零点,坏账越来越多。 但是,借新还旧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把雪球滚得越来越大,让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这些钱究竟最后怎么还呢?中央ZF的办法是用放水来稀释债务。 老百姓以为放水就是印钞票,其实不是。因为在货币供应里,印钞票只占极小部分。现钞在金融学的叫M0,只是冰山一角,而这座大冰山,专业的说法叫M2。 下面是中国的M2与几个发达国家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M2在08年之前就很多,08年之后更是飞速增长。 说白了,货币与经济是水和面的关系,经济发展了就得多发货币,好比面多了就得加水。如果经济没怎么发展,却大规模放水,那么面就稀了。 面稀了,对内就是通货膨胀,老百姓存进银行一碗面,拿回来时只剩半碗面半碗汤了。这就相当于,企业和政府欠的债,有一大块不用还了,这块损失,让存款的老百姓承担了。 面稀了,对外就是货币贬值。之前,中国为了促进出口,认为压低人民币汇率。所以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不正当竞争。 经过几年的暗中贬值,不但之前人为压低的那部分没有了,还让人民币汇率高估了。再加上美国央行不再大规模放水,反而打算开始从市场上抽水,使得美元汇率升高。 这一里一外,让大家对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没有信心,认为人民币汇率早晚会下跌很多,所以越来越多地把人民币换成外汇,使得外汇储备越来越少。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4年中达到最高点3.99万亿美元,一年半后就跌到接近3万亿。要知道,中国一年的顺差就有三千几百亿美元呢。 这三年来,不仅存量少了1万亿美元,三年的进出口顺差也有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实际上,三年来外汇储备就少了四成。这还是最近两年来,ZF想方设法、围追堵截才达到的,不然外汇流失会更多。 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让央行不能继续大规模放水了,否则外汇储备就撑不住了。于是,我们看到,最近几个月的M2增速越来越低,从08年的27%,到现在的个位数。 M2少了,就意味着银行不能像以前一样,从央行那里借到便宜的钱了。从老百姓那里吸储也不容易,因为利率那么低,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不愿意挨宰,更愿意把钱拿出来买房子来抵消通货膨胀。 于是银行只能跟同业去借钱,同业市场的利率不受央行控制,很快就升高了。在同业市场,银行们主要是借款的一方,那贷款的一方是谁呢?正是货币基金,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各种“宝宝”们。 货币基金给银行的贷款利率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多,自然能支付起越来越高的利息给老百姓,所以大家都越来越愿意把钱放在余额宝里,使得余额宝的规模越来越大。 […]


港独,开倒车,全球化

在微信群里的一篇回答,因为中途没有网,只发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在便签里写好了,没有发出去。等再想发时,群里的话题已经不适合我继续发表了,遂贴在这里。 我2014年呆在香港 当时正值港大讨论占中的可行性 在港大我遇到的香港同学都很友好 但也在新闻里看到 或自己在购物店里遇到 不友好的经历 觉得我们在讨论时要分开这两类人 亲中的可能是回归之后得到利益的人群 比如资本家 他们得到的是广袤的大陆市场 以及大陆来港的消费者 带动服务业奢侈品业的繁荣;反中的可能是部分市民 他们没得到回归的红利,香港整体GDP怎么变化他们无心去管,他们感受到的是日渐拥挤的街道 满街听不懂的普通话 以及被抢占的工作机会。我觉得我们要分开讨论,一棒子打死的话无法讨论出结果。 其实你看,全球化在美国的影响也很类似。得到全球化红利的是资本家,他们海外建厂,雇佣廉价劳动力,海外避税。受苦的是部分人民,他们不管国家的GDP在全球化中能获利多少,他们在意的是自己丧失了工作机会,忍受难民或移民的不稳定因素,在意的是自己的柴米油盐。 中港融合,国际化,都使得社会更加割裂。我们可以讨论这个社会割裂的问题,而不是限制在中港矛盾上,这样会避免带入自己的情感,避免宣泄情绪。 关于“开历史倒车”的问题,我觉得追本溯源的话,是邓公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论调。在十三大那个时期,稳定和致富,确实是国家和人民所迫切需要的,也确实带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邓公的改革,群里的大多数但强调这两者的同时,必然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稳定压倒一切,这个“一切”里包括什么,邓公没讲。可能包括“人文关怀”,“道德素质”,“言论自由”,等等。 问题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此时,我们是否要更多地关注经济与稳定之外的方面,这个是值得讨论的。我觉得我们要帮中国这辆大车平稳转弯,而不是只责备它开倒车。 更深层次讲,无论是这次“倒车”事件,还是“社会分裂”加剧,本质上是个人自由主义的觉醒。如果说上个世纪,国家一穷二白之时,我们更强调的是个人为集体奉献的话(比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那么当国家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更希望国家能为我们个人做点什么,比如尊重性向的差异化,尊重言论,等等;美国人民可能也更想国家管管自己国家失业底层人的艰难处境,而不是去做世界警察,抑或是接受难民,带来社会不稳定。 我们如能讨论个人自由主义的兴起,社会分裂,这样的话题的话,可能更容易达成一些共识。 此外,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歧视性词语还是别说吧,无论是裆 还是二等公民 还是黄皮鸭。一点浅见。 整理过一篇白岩松在港大的演讲,我觉得他说得很谨慎,但很中肯,叫《中国的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