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Log

Building a website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I have thought. There are many trivial things to handle and it’s often the case that you can’t find specific solutions on the Internet. Go on, try to figure it out on your own. This article records the problems I faced and the […]


新东方

(本文原载于qq空间2011-8-10) 对这十几天的新东方生活做个总结。 之前也参加过异地的补习班,例如不下4次的数学竞赛培训(东北师大)。当时的培训根本没什么班级的概念,偌大的教室,满额200人,100人睡觉,40人死抄笔记,20人玩手机打牌,30人早退,剩后排的10人认真听讲…… 学习上的收获不多,前两天翻开补课时记的笔记,乱蓬蓬形如天书。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认识了隔壁寝室似曾相识的同学。细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同学校隔壁班的…… 在纯粹的英语知识学习上,新东方没有给我很多。收获的,反而是对大学,以至人生的规划,和对大学生活的预先认知。 学习时间看似很长,但纯知识的传授课时并不多。这也让我对投影设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投影仪是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极易使课堂偏离主题的一个东西。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听力老师讲到一个词组“on the house”,然后他就突然想到《怪兽电力公司里》的台词,于是乎,我们看了十分钟的电影…… 新东方的老师们思维都很开阔,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罗永浩的音频,他就是那种一个单词能给你延伸出十几分钟演讲的前新东方老师。其实用我们听力老师的话讲就是“树新风(蜂)(tree new bee)” 。 据说每期新东方的活动都有个主题 而我们这期的就是“梦想” 思索很久,终于在海报上慎重地写下了自己的梦想。 其实之前跟两位好友提到过这梦想,结果其中一位好友立刻就说:我的梦想是去支援非洲…… 我无法确定支援非洲的同学梦想的真实性,但至少,我脑海中,一直有做音乐的梦。 虽然这个梦和现实的差距会很大。   后来,班级被划分成了三个梦想小组,设计自己在长镜头视频中的展示动作。 原组长提前离营,无法参加,我临危受命。 第一天,我的计划太过理想化。又是叠罗汉,又是多米诺骨牌……以至于我在向组员描述构思时,刘同学道:“恩,听起来挺好……” 动作没有确定。 第二天,我右侧的三位同学加入小组阵营。 编排的节奏立马快了起来,众人的积极讨论,终使动作成型。 道具上,突然想起初中时好友送我的扑克笔筒(后来被拆开研究构造),于是在几年后的新东方,我们七人,用扑克搭起了这高高的塔。 忘记了我们用了多长时间,反正照这张相片时,是晚上十二点半。 其实十一点半时,就可以回寝。 但我们,都自愿留了下来。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小心翼翼地捧着扑克塔走在去寝室的路上时,半路上遇到的助教是多么的震惊。   拍摄如期举行,一点缺憾是由于紧张,同学一个出彩的动作没弄好。 但其实人生就是由一个个遗憾组成的,完美的是虚假的特技,而非生活。   好奇的同学可以搜一下 陈大可edu 的微博 我们的片段在六分钟。 拍摄的效果和想象中差距很大, 哈哈,这就是人生吧。   拍摄最后,小组的同学合影。 这里还是有点缺憾,就是没找到我们的组员吕建磊。 或许,这也是人生。 新东方的所有同学 祝福你们 2011.7.31~2011.8.8


@苏州

(本文原载于qq空间2012-4-16) 自己很少经历以纯游玩为目的的旅行。游玩赏景似乎只是作为陪衬:送兄长,顺道去游故宫;瞻仰祖父,顺便去看海;上大学,于是提前两天,与各地的家长于摩肩接踵中逛西湖。   这次去苏州却纯是为游览,了无其他杂念。或许是因为专注,或许是因为成长,所感,所悟,会更深一些。   万福兴,“不见经传”的老店。   抵达苏州时已是正午,出北站,步行到万福兴吃饭。这是家百年老店,创于清宣统年间。但一眼望去,丝毫没有老店的气息。只感觉很朴实,朴实到能混进堕落街的店铺中而不显突兀。店门不大,门上是一块古老的匾额,上书“万福兴”三字,落款我却看不清,大抵是位不俗的人物。门前没有老店所特有的风景:豪车铺地,保安林立。有的只是整齐停放的自行车,暗示着食客的身份与素质。店内也了无老店里独有的场景:装修气派华丽,食客西装革履。有的只是墙上挂着的标明菜名菜价的木牌,童叟无欺;食客是本地的百姓,老人带着孙儿,神态悠闲、从容。店里经营的是苏州小吃,糕点,包子。味道很好,甜而不腻。价格也公道,与风味相近。   直到走出万福兴,我仍不敢相信它有百年历史。或许自己对老店的认识有个误区,觉得它们既然历经了沧桑岁月,就该有了自己的傲气。店面扩大些,装潢华丽些,价格抬高些,服务对象也要尊贵些。而这店却丝毫未变,百年前经营着什么,百年后依然不变,还是那些菜肴,还是那个味道,还服务于布衣平民。从顾客点餐的熟练程度看,他们均为老客。或许那位老人,在幼时便和祖父一同来光顾这家店,一直光顾到自己有了孙儿,然后,就这样延续下去。   大学里也听过诸如营销、管理之类的课程,西方的理论、公式繁多。但能让一家店长盛不衰的,也就是那几条老祖宗早已总结的,朴实无华的箴言。箴言是不会变的,难的是如何在纷杂变化的世间,保有一份不变的坚持。   拙政园,明文征明设计。园林典范。       真应了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特点。拙政园的面积并不大,但其回廊,假山,流水小桥的巧妙布局却能让你在其中游上几圈而不显厌烦,因为每行几步,便是新的一番景色。可惜自己的摄影技艺不佳,相片里所展示的比眼中所见逊色得多。园内有一堂,名曰远香。堂内四面皆窗,东山西水南亭北廊,美景尽收眼底。主人政治失意,归隐苏州,聘文征明设计,历时十六年筑了这园。侣花鸟而友虫鱼,邀友饮酒赋诗,与世无争。   佩服园主人的豁达与先见。今人若能有你的豁达与淡泊,也就少了谋私利的斗争,少了残忍的颠倒黑白,互相倾轧。“灌园鬻蔬……拙者之为政也。”   平江路。古巷,融化时光。   穿过车流不息的白塔东路,突然就踏上宁静古朴的平江路,清净古朴与咫尺外的喧嚣鼎沸,迥然两个世界。历史与现实激烈碰撞,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调整呼吸。   平江路,古名十泉里,因有古井十口而得名;后因与河傍行,也就从了那河,改为平江。八百年后的平江路仍保留着它当年的格调布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还有婉转的苏州评弹,袅袅传来。我更喜欢称它为古巷。因为在今人看来,他的街道略显狭窄。但映衬着街旁低矮的房屋与路边恬静的小河,它又不失匀称,既不臃肿,也不单薄,疏朗淡雅,相映成趣。   就这样一步步感受着古巷的肌肤,仿佛时光也放缓了脚步。没有了机车的喧嚣,少了钢筋的狰狞,真有种穿越古代的错觉。比之于拙政园,我更喜欢平江。拙政园很美,但美得过于精巧,反倒让人产生距离感;而平江路则更朴素,更有底蕴。正如饱经风霜的老人。老人的每一寸褶皱都刻下了一段峥嵘;平江路上的每一扇门背后,都藏有一段不平凡的内容。   就这样漫步在古巷中,静静地欣赏每一间房屋,每一张酒幌,每一缕唱腔。忽然邂逅猫的天空之城。于是停下脚步,在这古巷中,寄出祝福。 很久没像这样放弃键盘,用最传统的方式写些文字,也许也只有在这粘滞了时光的古巷中,才能平静心神,想想此份惬意,欲与谁分享。脑中浮现很多人的身影,或是一起放肆嬉闹,或是失意时给予鼓励,或是一段封存的记忆,可恨自己没能提前询问通信地址,想寄的太多,时间又仓促。叹。   游览时,似乎要刻意找些时空上差距较大的地方,才能给心灵带来更大的冲击。北方人到江南小镇,南方人去辽阔草原。或者更甚,到大洋彼岸,领略异国风情。于眼前所见与过往经历的巨大差异中,发现本地人早已麻木,而熟视无睹的美好。 平江路一景,我真的错以为他从这扇门穿越而来。   好久不见,QQ上的人啊,向你们问好。 2012.4.16     于紫金港


江西泰和–支教岁月 2

(原载于qq空间,写于2012-8-4) 记忆这东西最是不可思议,当你身临其境时,也未曾注意身边的风景。也从未想到经历之后,自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回忆、体味那段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地点: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中心小学 年级:四年级 科目:科学、音乐   第一天到达便感到诸多不适:比杭州还燥热的天气,难以下咽的炒粉,不知所云的方言和仅有硬床板和吱呀作响风扇的寝室。街道上少有行人,间或有载着牛羊的卡车扬起漫天尘土呼啸而过,留下牛羊那独特的气息,在小镇上空弥散、升腾。一位同行的队友能准确分辨牛粪和羊粪的气味,这一能力着实让人惊异,引得我们频频向她请教其中的秘诀。于是螺溪镇上,便出现了这样的奇景:间或出现的卡车呼啸过后,一群少年使劲嗅鼻,然后交流见解,只是众说纷纭。   第一节课,孩子们高涨的热情便冲淡了之前所有的不适之感。孩子们围住我们,纷纷让我们签字,并留下联系方式。于是我们,第一次有了当明星的感觉。有趣的是,孩子们还让我们留下qq号码。后来得知,这里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会上网,现在也有一些孩子加了我的qq。所以我在写这日志时在逐字推敲,生怕遣词有疏忽失当之处。因为读者不仅是我的同学,还可能是那些螺溪镇的可爱的孩子们。     班会课,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并大声朗读出来。听着他们质朴的梦想,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我觉得他们的梦想“质朴”,但并未觉得“童真”。因为我不觉得他们的梦想有任何幼稚或天真之处,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心灵所发出的朴实的声音。   “我要当宇航员。” “歌唱家” “发明家” “我想当老师……”   孩子们的梦想五花八门,但所有人都有着自己明确的梦想。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怎样的生活。比起他们,自己不禁感到惭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有多少人在高考报志愿时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而我就是其中一个;有多少人的理想是学建筑,搞金融,当公务员,这些高回报的专业,而我也曾痴迷过。比起他们明确而质朴的梦想,自己未免相形见绌。     科学课,给孩子们演示孔明灯原理。   (摄影:王涛)   音乐课,上得颇为风生水起。感谢队长借来吉他,又向老师借来电子琴。同组的同学钢琴又弹得超棒。那段时光,我们在歌声中度过。     (摄影:史高怡 王晨)   教学之余,在不能上网的螺溪(学校不能,但孩子们家里可以),我们便找其他方式娱乐自己。于是半夜,几个人躺在乒乓球案上,仰望天空,漫无边际地畅聊,数星星;或是大声唱歌,唱得值班的大爷都起来催我们入睡。   由于自己先定了车票,不得不提前回杭。离开前的最后一晚,大家围坐一起,吃西瓜,闲扯,然后肆无忌惮地唱歌,一直唱到零点,还未停歇。那晚的party,此生难忘。   十天的支教,我们无法传授给他们太多的知识技能。只求我们用自己的乐观、阳光的性格,给予他们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也就问心无愧了。   也许多年以后,他们会忘记我们的名字,忘记我们说过的话,忘记我们做过的事,但希望忘记不了的,是我们带给他们的那份感觉。